事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点评
一、 树立核心意识,着眼更长周期
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是继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第一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很明显,自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在不断强调树立核心意识,并且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同步推进,成效显著。从党和国家的范畴,核心意识的内涵当然非常广泛;而如果仅仅从经济工作和金融行业的层面,树立核心意识就意味着要深刻理解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以来,无论是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把握,还是对监管政策的态度,都是始终如一坚定推进的。那么金融行业就只有顺应改革基调,未来监管套利和制度套利的空间将越来越小,同时针对违规的惩罚力度也会越来越大。
同时,会议指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聚焦于第二年的经济工作,而今年的时间跨度明显更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以及“三大攻坚战”,都是直指2020年。因此,本次会议的基调将会延续更长的时间周期,未来几年的经济工作框架已经在今年奠定了基础。
我们认为,树立核心意识、着眼更长周期是本次会议乃至是十九大以来理解经济发展思路、理解政策导向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握住了这个大方向、大趋势,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分析经济、监管和货币政策。
二、 经济:重心转向高质量
1、完成增速目标压力不大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提到,“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从实际情况看,2016年GDP增速6.7%,今年预计在6.8%,都超越了6.5%;而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目标定在6.5%左右,这明确表明,中央认为完成2016-2020年均6.5%的增速目标压力不大,工作重心已经由稳增长转向了注重增长质量。
在保持增速的同时,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会议从各个方面总结成就,体现出高度自信。
在这个基础上,会议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多次提及,经济分析重点要从总量指标转到更为细致和深入的效益指标、结构指标上,自上而下的整套体系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2、聚焦三大攻坚战和八项重点工作
会议确定,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我们将在监管部分重点分析;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可以看出,扶贫和环保(都是定向结构性支出)将成为未来力抓的重点工作。
同时,会议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8项重点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继续做“减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开始做“加法”,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我们知道,至今供给侧改革对市场价格和供需结构的影响异常显著和深远,因此,本次会议提到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其相关领域的产品价格和供需状况都需要特别关注。
另外,房地产方面,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在房地产市场政策已经收紧,炒房被抑制、库存去化明显的情况下,中央明年将更加关注长效机制。
8项重点还包括了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多方面。
此外,财政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但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三、 监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会议确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也是今后3年重点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显然,从已经逐步落实的各项新规来看,防控金融风险不是要滥用国家信用兜底,而是恰恰相反,要明确划分信用风险主体,打破刚性兑付,打破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的本质,而不是盲目加杠杆,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协调。正如我们上文分析,未来监管套利、政策套利的空间将越来越小,而面临的处罚也会越来越重。
四、 货币政策:管住总闸门
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
我们一直强调,目前的货币政策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未来的货币政策发力点集中在两个方面:金融层面,着眼于配合监管和强化落实宏观审慎政策的主基调不会改变;实体层面,有效引导金融服务实体,优化资本流向和资源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总体取向仍是稳中偏紧,明年有可能继续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也即影响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利率;而上调贷款利率,也即影响实体经济的利率的概率不大。
总体而言,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更长周期的经济工作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树立核心意识的重要性。经济上,重心转向高质量,供给侧改革由做“减法”转向做“加法”,对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相关领域的产品价格和供需结构都会有明显和深远影响,房地产市场则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监管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明确划分信用风险主体,打破刚性兑付,打破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的本质,而不是盲目加杠杆,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协调;货币政策上,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对金融市场的总体取向仍是稳中偏紧,明年有可能继续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也即影响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利率;而上调贷款利率,也即影响实体经济的利率的概率不大。